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08-01-29
抢分导读 名师筛选高考必考重点知识,必背历史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明确冲刺阶段必背内容,在最后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复习效果。
抢分启示 多背一点多拿一分,抓住关键,只背重点,归纳比较易混重点知识,纵向对比相似历史事件,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狂背1 政治文明进化
必背清单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国家和阶级产生。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七个发展阶段
(1)战国形成: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③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为这一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2)秦朝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西汉加强:平定七国之乱,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来又陆续夺去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4)隋唐完善: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集中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6)元朝新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另设宣政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时,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三司直属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宰相制度: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
①确立: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同时又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②发展:“汉承秦制”沿用丞相制度;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发生变化,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制的建立,分割了相权,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③废除:明朝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官制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时沿用。
①内容:唐朝时的三省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六部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尚书省。
②作用: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分封制最早出现在商朝后期,完善于西周。
①发展: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并规定诸侯享有的权利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县制所取代。
②影响:分封后的诸侯国环绕周王室,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疆域,西周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周王室势力衰萎时,他们借机扩展势力,从而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
(2)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产生的。
①发展:县制于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②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郡国并行: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行封国制。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和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直接管辖。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派官吏管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虽废行省,设三司,但地方行政区划习惯上仍称“省”,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它促进了汉魏之际的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隋文帝时期废除。
(3)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②完善:唐朝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发展、改革: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严格,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④腐朽:明朝沿袭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但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案文体为“八股文”。使科举制度发展成为愚民政策。清朝沿袭这一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⑤废除: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但法令被取消。1905年,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6.中国古代兵制
(1)保甲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保甲制度是—种兵民—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2)猛安谋克: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八旗制度: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活动:
两个阶段: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于实践。
②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运动最终失败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探索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活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次成功行动。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标志着共和体制的确立。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个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这些斗争的胜利,使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
②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③1953~1956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确立起来。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主要职能: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免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十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不断完善。
③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和颁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等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后我国宪法的几次修改都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的。
(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②确立和完善: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的成功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正式形成。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一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③特点: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而不是与共产党轮流执政。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概念: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主权。
②确立:《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五个,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它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根据本地区的情况行使自治权。
③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一种新型政治制度。
(8)“一国两制”:
①概念: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确立与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2年宪法为构想提供宪法保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③实践与意义: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①背景:17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
②过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并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③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它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2)美国独立战争
①背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过程: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开始。5月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北美英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③意义:北美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法国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均有重大影响。
(3)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4日,巴黎人们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由于启蒙思想的深入动员,人们群众积极参与,他们三次发动武装起义,把革命推向高潮。经过了君主立宪派掌权、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专政三个发展阶段。法国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是同时代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4)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了限制国王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权利法案》以明确条文来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了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5)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它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6)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大革命后的70余年间,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先后出现过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归纳比较
1.中外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不同点:①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②权力的来源不同。三省六部制权力的来源是皇权,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权力实体;现代三权分立制的权力却根源于民众,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互相之间有着较强的独立性。③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三省六部制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三权分立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抢分必看】虽然二者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但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了一言堂,使决策具有科学性。这对我国当前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中国的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各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①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机构,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的作用与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抢分必看】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各族人民交流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加强,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比较:
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不同点:①设立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抢分必看】二者都享有自治权,而不是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实现的地方行政区域。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台独分裂分子,使用武力是和平统一的保证。
(4)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①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②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
③革命环境不同: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人民群众作用不同: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抢分必看】通过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体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明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封建经济还占有重要的地位,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把革命推向高潮,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的推动者。
(5)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①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英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
②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
③从阶段特征上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则处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④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抢分必看】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同时它又是一场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我们中国也面临着“两岸统一”问题,结合南北战争的历史教训,加深对“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
【抢分必背:政治文明进化】相关文章:
[标签:政治,进化]
加油吧考生:2019高考咨询大直播 第43集 科学填报志愿 规划精彩人生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233集 考英语用来睡觉,结果仍是高考状元,如今她怎么样了?
学渣儿子高考,英语选择题全选B!老师通报成绩的那一刻父亲懵了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211集 此人高考数学考了0分,因作文写3句话被重点大学录取
葛军大爷怒了:高考我出了个小学数学送分题,你们跟我说不会做?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479集 河南叛逆高考生,写下8000字批判作文,现状如何?
衍声高考琴行2019高本硕学生暑假音乐会 张俊瀚《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阿根廷舞曲》第三乐章
你高考成绩高吗?这道题目怎能成立?高难度奥数,能不能把你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