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12-03-13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想到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新京报》3月5日)。
倘若身处局外,以公允的眼光去看,解决异地高考,无疑对打破目前高考中存在的户籍壁垒等不公平现象有破冰意义,是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也是顺应民心的。所以,那些对此充满期待的人们,在看到这则消息时,怕是如同被浇了一桶冷水,不可避免地要失望了:不影响京沪考生的所谓权益,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从而彰显教育公平?
恕我直言,所谓京沪考生的权益,实在经不起推敲,相当令非京沪籍的国人羡慕嫉妒恨。我有一同学的同学,其成绩中等偏上,若在本省,也不过能考上普通本科而已,然而人家拼爹给力,得以移民京城,堂而皇之步入一名牌大学,令旧日同窗望尘莫及,大有恨爹不成刚之憾。相信诸如此类的事情十几年来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其中是非曲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又要享有最少的竞争压力,这就是他们的权益,只是剖开来一看,不过是特权的好处罢了,其实质与高干病房等一切特供无异,均非基于人生而平等理念下的正当权益。保护这样的权益,就是在保护既得利益者的特权,就是在蔑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文明社会里令人深感荒诞和悲催的黑色幽默。
其实,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未必非要纠结于户籍壁垒。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这个壁垒太过顽强,若是等待下去,怕是要等到花儿也要谢了。熊丙奇先生所呼吁的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变高考为社会化考试,实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另外一种途径。并且,如果后者得以实现,对于进一步打破户籍限制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许这会引起更强烈的教育不公之忧虑,然而,我们不要忘了,乱糟糟的民国尚且可以这样做,并且在那样的教育体制里也涌现了群星灿烂的人才,我们今天又有什么理由裹足不前呢?
自然,纸上谈兵易,实践起来难,但无论如何,一个改革者,最重要的莫过于首先要坚持理想、坚守原则。如果在教育改革中回避社会公正,不敢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乃至要维护这奶酪的合法性,又如何能让人看到希望呢?
【高考评论:解决异地高考必须触动既得利益】相关文章:
[标签:高考,异地高考]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15集 高考填报志愿,想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推荐报这六所高校,不出错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479集 河南叛逆高考生,写下8000字批判作文,现状如何?
一边扔试卷一边玩摇滚?这个学校的高考减压方式,真是帅到没朋友
1000张学生用草稿纸考研专用免邮空白便宜薄演草演算纸白纸本书写纸批发打草a4大张实惠装18k高考数学草稿本
优秀!英语数学双满分,广西“最牛”高考状元730分刷新最高纪录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598集 西安原创乐队走进英泰青卓 用音乐助力高考学子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47集 高考志愿,令人头疼的数学系,才是专业万金油,毕业后机会多
创艺第二届:2019届高考录取表彰大会暨“核桃音乐节”合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创艺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