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09-09-11
历史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首先是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有针对性,又可以节省时间。审题时要分析问题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即中心词、提示语和限定语。以2007年高考38题为例,第⑴问: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是提示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是限定语,指的是什么?是中心词。第⑵问: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概括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是限定语。观点是中心词。第⑶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根据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是限定语,指出为什么(原因)是中心词。
第二步是阅读。阅读材料要注意几个字:全、精、拆、画。全,除材料内容本身之外,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可以给考生一些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做出判断。精,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做准备。拆,是分层、分段,主要是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画,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词句做以标记,或用横线画出来,使线索更清晰,以明确把握重要的内容。
第三步是思考。这是一个将题的要求与材料和教材知识整合起来的过程。思考的是如何理清思路,找出答案。而答案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来源于材料、来源于教材、来源于自己。另外,在结合教材思考答案的时候,要注意大处着眼,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即先考虑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然后在考虑其具体内容。同时答案的多少还可以参考试题的分值。
第四步是作答。如果遇到指向不明的问题时应如何作答呢?如2007年第38题的第⑷问: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这种题考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即内容(过程)、原因(目的)和影响(意义)。本题的答案是,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这里包含了内容和原因两个方面。
【高考历史答题 解答主观题时应该分“四步走”】相关文章:
★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标签:高考,历史,]
NBA流言收割机 第6集 神预测?高考数学试题暗示猛龙勇士4
高考阅卷名师给考生的高考作文密训课 第4集 高考作文审题实操方法精讲(二)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教授的女高音高考曲目解析课程 第1集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为你讲解女高音高考曲目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0集 高考前最后一只视频,山东王老师揭秘高考的秘密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598集 西安原创乐队走进英泰青卓 用音乐助力高考学子
2019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第50集 天津市高考历史三年本科录取排名
高考阅卷名师给考生的高考作文密训课 第3集 高考作文审题实操方法精讲(一)
你高考成绩高吗?这道题目怎能成立?高难度奥数,能不能把你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