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09-09-11
历史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首先是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有针对性,又可以节省时间。审题时要分析问题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即中心词、提示语和限定语。以2007年高考38题为例,第⑴问: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中是提示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是限定语,指的是什么?是中心词。第⑵问: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概括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是限定语。观点是中心词。第⑶问: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根据材料一是提示语,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是限定语,指出为什么(原因)是中心词。
第二步是阅读。阅读材料要注意几个字:全、精、拆、画。全,除材料内容本身之外,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可以给考生一些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做出判断。精,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做准备。拆,是分层、分段,主要是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画,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词句做以标记,或用横线画出来,使线索更清晰,以明确把握重要的内容。
第三步是思考。这是一个将题的要求与材料和教材知识整合起来的过程。思考的是如何理清思路,找出答案。而答案一般有三个来源,即来源于材料、来源于教材、来源于自己。另外,在结合教材思考答案的时候,要注意大处着眼,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即先考虑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然后在考虑其具体内容。同时答案的多少还可以参考试题的分值。
第四步是作答。如果遇到指向不明的问题时应如何作答呢?如2007年第38题的第⑷问: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这种题考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即内容(过程)、原因(目的)和影响(意义)。本题的答案是,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这里包含了内容和原因两个方面。
【高考历史答题 解答主观题时应该分“四步走”】相关文章:
[标签:高考,历史,]
创艺第二届:2019届高考录取表彰大会暨“核桃音乐节”合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创艺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
乾坤已定,组合解读2019高考数学全国3卷理科18题,你是黑马吗?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教授的女高音高考曲目解析课程 第1集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为你讲解女高音高考曲目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1集 高考结束学生有多疯狂?山东王老师疯狂吐槽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高考语文总複习工具书第5次修订五全綵版五三曲一线科学备考基础知识手册知识大集结资料书参考书导书高一高二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