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17-02-04
寒冬到来,古代的读书人怎么御寒?
有人说,他们有取暖神器。有以“锦衾”“香炉”御寒者,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有以“手炉”御寒者,张劭“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有以“暖脚铜缶”御寒者,苏东坡“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李渔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讲解了他制作暖椅御寒的过程,暖椅的抽屉“以板为之,底嵌薄砖,四围镶铜……置炭其中,上以灰覆,则火气不烈而满座皆温”,李渔说“只此一物,御尽奇寒”。
没错,在古代,经济条件较好的读书人御寒的方式很有情调,但对于众多贫苦的读书人来说,上面的条件是不敢奢想的。
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孟郊说“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了这些诗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点儿寒冷对于古代贫苦读书人的困扰,但实际上,严寒对贫苦读书人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安徽省志·人物志》记载,清代著名学者、官员林之望年少时家境贫困,“严冬夜读,双足埋于麦糠中取暖”。《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于名门望族,后来家业衰落,很长一段时间生活窘迫,“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这段话不难理解,冬日严寒难耐,又无酒食驱寒,吴敬梓只好约五六个朋友,每天晚上绕城墙行走,一走就是数十里,直至天亮,以此“暖足”。“暖足”的同时,他们唱和了诗文,一举两得,最后大笑散去。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蘅塘退士),自幼家贫,但十分好学。清代学者窦镇在《名儒言行录》卷下记载他“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以御寒”。《明史·张溥传》记载,张溥年幼时勤奋好学,看书时必要用手抄写,抄写一遍朗读一遍,每本书要反复抄写朗诵六七遍,这个习惯他无论冬夏总是坚持着,右手握笔处,已经磨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七录斋”因为他将所读之书抄写七遍而得名,很多人并不陌生,但他因为冬日抄书把手冻裂,每天不得不在热水里泡数次手,却很少有人知道。
南宋著名学者张九成,号横浦居士,著有《横浦集》。四库全书《仕学规范》卷十三收录了《横浦语录》中的一段话:“或问先生:‘幼年处学舍,正当苦寒,衣衾不备,终夜看书不已,每至达旦。乡里富人或以衣物见惠,力辞不受;或不得已受之,乃以与同舍之贫者。此岂无情耶?’先生曰:‘士处贫困,正是用工夫时节,若不痛自节抑,则贪欲必生。’”元代学者胡炳文在其著作《纯正蒙求》中亦有“横浦辞衣,徂徕却食”的记载。这个故事也不难理解,大意是有人问张九成,你严寒时节通宵达旦读书,缺衣少食,有人送衣物给你,你总是拒绝,不得已接受后又将衣物给了他人,这不是无情吗?张九成回答说,贫寒之时正是下功夫读书之时,如果此时不严格要求自己、节制自己,那就会产生贪欲。
寒苦的生活磨炼了这些贫苦读书人的意志,面对严寒,他们隐忍着,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回应着。这坚忍不屈、发愤图强的精神是古今强者共有的品质。“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读书人忍寒如此,又何事不可为呢?
【寒冬腊月读书难 古代读书人如何御寒?】相关文章:
衍声高考琴行2019高本硕学生暑假音乐会 张俊瀚《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阿根廷舞曲》第三乐章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479集 河南叛逆高考生,写下8000字批判作文,现状如何?
北京新闻 2019 5.9万余北京考生今日高考 语文试题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
高考阅卷名师给考生的高考作文密训课 第3集 高考作文审题实操方法精讲(一)
2019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第50集 天津市高考历史三年本科录取排名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0集 高考前最后一只视频,山东王老师揭秘高考的秘密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600集 高中校长演唱《记忆花园》为高考学子助力打气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233集 考英语用来睡觉,结果仍是高考状元,如今她怎么样了?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15集 高考填报志愿,想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推荐报这六所高校,不出错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28集 高考志愿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很一般,建议慎重选择
高考前必听的5首励志歌曲,《Dream it possible》最能鼓舞人心!
高中语文知识清单高考语文总複习工具书第5次修订五全綵版五三曲一线科学备考基础知识手册知识大集结资料书参考书导书高一高二高三
1000张学生用草稿纸考研专用免邮空白便宜薄演草演算纸白纸本书写纸批发打草a4大张实惠装18k高考数学草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