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资    源
  • 资    源
当前位置:查字典高考网>高中频道>示范高中资讯>北京四中校长:讨论是否文理分科没有意义

北京四中校长:讨论是否文理分科没有意义

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09-02-14

国家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时征询广大民众的意见,任何人——从未成年的学生到他们的家长,从教育行家到完全没有从教经验的外行,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我要说,中国进步了。

但是,自从这个问题在媒体上热炒以来,我就常被人“威逼胁迫”表态——说!分好,还是不分好?不许态度暧昧!那情景大有奉劝我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阵势,像是在审讯。这实在是强我所难。其实,即使是面对教育部的领导,我也只能说我的心里话——这其实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如果说的再直率一些的话,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讨论。

我说没有定论或没有意义不无道理。因为你不论持那种观点,都能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案例来。杨振宁先生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牛顿也有大致的研究经历),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这话一点儿没错;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的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千真万确。这些大概都是坚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的人常用的论据,当然还能举出很多。主张文理分科的人常常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据说钱钟书、吴晗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一概无大兴趣。我们熟悉的数学家陈景润,他曾在四中当过老师,据说很不成功,因为不幸的童年和少年使他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辞,他上学时很不喜欢语文,这可能影响了他的教师职业发展,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我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当然他们也生活的很好。就是没有受过高学历教育甚至没怎么上过学的人,成为成功者或者专家的也有不少。成为著名企业家的,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埃里森、戴尔等,还有中国的南存辉(正泰集团总裁,十几岁因家境贫寒而辍学)。青年作家韩寒,据说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串“红灯”(我认为他绝不是学不好,而是为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对那些学科不屑一顾),而他在作品中对问题分析的尖锐透彻,我看理科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未必过此。德国科学家罗伯特·胡伯尔(曾在四中作过报告)上中学时主要学的是语言类课程,但他却在生化方面获得了诺贝尔奖……

个案永远也列举不完。但就这个问题来讲,个案所说明的仅仅是可能性,不一定是规律。因此在今天的讨论中,不论你利用某个个案来证明什么观点或者否定什么观点,都不是一种严谨的、正确的科学论证方法。事实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向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那种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不论是什么人,专家也好,外行也好,认为文理偏科的学生就一定有缺陷素质低,或者认为文理兼学的学生就一定发展平庸没有个性等,都纯属是个人主观上的臆测。就拿科学家的成长来说,在前面所列举的实例当中,同样是杰出的科学家,同样是毕生追求科学之美,而且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对科学的感悟可能大不相同: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艺术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逻辑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结构之美,有的感受到的是科学的严谨之美,有的感觉到的是科学的神圣之美……我们不可能要求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产生同样的感受。如果说只有学贯中西才有可能成长为杰出的科学家,那在逻辑上就出现了更大的问题: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又有几人懂得孔孟之学?况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多层次的,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杨振宁,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人写出的文章中出现错病句错白字,或是出现个别科学性错误等,如果认为这全是因中学文理分科所致,我对这样的逻辑归因表示怀疑。写文章出现错白之误跟文理分科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不论学文还是学理,语文课都是要上的。如果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课,词汇还用不好,文章还写不好,那得从教学方法甚至教育价值追求上找找原因。况且要求学文史的就不许出文史类的错误,学理工的就不能出科技方面的问题,这未免有些吹毛求疵;如果遇到学文科的出现了个别科学类错误,学理科的出现个别文史类错误,就疾呼认为缺少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这也未免小题大做,有“无限上纲”之嫌,况且我们通常所谓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非此义。当然,错误偶尔有之尚可谅解,屡错屡现则应另当别论。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但他在与玻尔讨论问题时就曾发生过对广义相对论理解上的失误,恐怕我们不能据此断定爱因斯坦缺少科学素养。近年来我们招聘教师,发现有些应聘物理教师的高学历毕业生不了解本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史实,这倒是科学素养问题,但这些都是大学的学习内容。

不论我们认为学文的学生就是理痴,学理的学生就是文痴;或认为文理分科才能培养学生个性,不分科培养的学生就一定平均发展成为平庸之材,这恐怕都是认识上的偏颇,显得思维过于简单。文理分科后,并不意味着文科学生就完全不学理化,理科学生就完全不学文史。不要说课程照样开设,就是有兴趣也可以自己去学。如果离开了课堂和老师就不能学习,那倒真是教育出了问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为深层次的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在我们的眼里,学生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有层次、有差异、有学习能力、有发展潜力的鲜活的生命体,还是一个被动的、我们想让他装什么他就必须装什么的容器?近年来有一种观点,把人比喻成一个木桶,说这个木桶如果有一块短板,它的容积就会受到影响(对木桶来讲可能如此,但还要看装什么),这样的人就会缺乏发展潜力将来难以获得成功(这恐怕就不合逻辑了)。首先说明,我是坚决反对把人比喻成木桶的。如果人是容器,我们装什么他才有什么,那我们当然要考虑应当装些什么,怎样装才更多。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可以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他今天没有学到的东西,只要明天需要就可以学,今天知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离开学校后还可以弥补,谁说这个缺陷会存在一辈子要带进棺材?再说个体缺陷可以依靠团队合作来弥补。人一辈子都可以学习,一辈子都在不断打基础,谁说只有学校的学习才是打基础?研究表明,人在离开学校后所学的知识要远比在学校时学的多。我认为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主要不是在学校中学习的,而是走出学校以后学习的那些知识,关键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有不断学习的兴趣、热情与能力。今天有不少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离开学校就不爱读书了,这倒是很值得担忧的事情。中国的大学招生总是要挑选以往成绩最好的或者是早成的学生,我看这未必是发现和培养大师的明智之举,要知道大器晚成也是人的发展规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别人成功的经验照搬到你身上就不成功,别人失败的教训却在你身上发生了灵验,这都属正常,因为人就是有千差万别的。退一步讲,知识结构上有些缺陷就一定不能成功吗?据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称自己当年就是一个偏科学生。尽管历史无法假设,不能重现,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产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不是一个偏科而是个成绩全优的学生,在今天的主持人行列中是否还有一个著名的白岩松也未可知。一个人有知识结构性缺陷,并不意味着他将来就找不到适合自己工作和发展的领域。你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决定了你在这个方面可能难以适应和成功,但可以在其他方面很好的适应和发展,就像陈景润那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始终认为有道理,大意是说那些有发明创造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常常是一些“学问不足的年轻人”。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在不断进步,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为人的发展和成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易经》中说,“君子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摆正位置,凝聚精神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我想这才是成功的大道理。况且什么是成功从来没有统一标准。一个人有作事的能力,并为社会作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并得到了认可,这就是成功,至于财富、地位、知名度未必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其实,我并不反对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学一些,学的全面一些,但除了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是主动学,还是被动学的问题。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多学一些就是为了考试,那我看少学少考一些也罢,免得再加重负担。因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现有的体制下,如果不考,我们就担心学生不学或不好好学;如果学了就一定要考,甚至要列为高考科目,那学习就很可能变味儿。如果是为考试而学,很难说对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有多大帮助。我认为,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应当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愿,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缺少的就是对孩子们学习意愿的尊重。不少人认为美国学生学习负担轻,生活很快乐,其实不然。我接触过不少美国学生,他们的学习负担一点儿不比我们的学生轻,他们学习的知识更加庞杂,量也不少,而且一些科目的难度并不低。他们有的每天也需要花几个小时完成作业(也许我接触的是一些用功的学生)。但是有一点,他们所学的大多是自己喜欢自己选择的内容,而且有不少不是学校规定的。在他们喜欢的学科领域里,他们学习的要比我们还深。在学习内容上,他们比我们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偏科的情况要比我们严重的多,比如可以从理化生中选择一科或两科学习,甚至只选择文科课程或理科课程来学习,或者是某些学科选择最难的,某些学科选择最容易的,避重就轻,这要取决于他们的升学方向和人生规划。但就我接触他们得到的总体的感觉,坦率地讲,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不错的,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清晰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与他们有较多的时间阅读和从事社会活动有关。他们的理念是将来需要什么再学什么,并不认为在学校学的越多就越好,也并不认为只有在学校学好了才能走入社会。

说到这里,好像我也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在前面,我说这个话题没有定论,而现在,我的观点又有了明显的倾向性。是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非此即彼。但我仍认为,文理分科与文理不分科,答案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答案都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我愿意给大家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原则,我们应当在这个原则上取得认同,这就是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格,没有对人的尊重就没有对人的教育。所以,请尊重一下孩子们的意愿吧!请尊重一下他们的思想吧!请把他们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尊重吧!请尊重一下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吧!请给他们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吧,哪怕是一点点!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一贯正确,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一定比他们高明,不要认为我们成年人给他们安排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如不老老实实接受就一定不得好果子吃,更不要认为他们只有按照我们画出的路走才能成功。他们将来一定比我们强,他们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们,否则社会就无法进步。只有当他们这一代人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他们才能真正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家公民。这才是教育应当去追求的。

【北京四中校长:讨论是否文理分科没有意义】相关文章:

北京10中学获批自主会考 长短课时亮相新课改

庆百年华诞 北京四中世纪庆典隆重举行

北京一中:数学专家齐聚一堂研讨“学习模型”

北京二中2008招生问答

揭露北京市重点高校高考一本率黑幕

北京市十一学校简介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高考报名应社会化

四中校长: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 打开高考黑匣子!

北京四中校长:人性冷漠教育出了啥错

08高分考生专访4:数学满分,成为黑马必要条件

[标签:北京四中,]

网友关注视频

男孩考上理想大学,却因为网瘾休学在家,高中班主任上门劝导

2019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儿子高考英语没考,上了西京交大,老爸忍不了:复读!上清华!

一边扔试卷一边玩摇滚?这个学校的高考减压方式,真是帅到没朋友

高考帮:招办面对面 第55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老外:外国理科高材生遇到中国数学高考,看到题目狂喊:NO!

体育大杂烩 第2217集 太厉害!马龙登上全国高考作文题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598集 西安原创乐队走进英泰青卓 用音乐助力高考学子

2019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第50集 天津市高考历史三年本科录取排名

视频|上海高考作文: 寻找“中国味” 专家

高中信息技术

2019 广西:帅气学霸高考730分 数学英语满分!

探秘历史 第二季 第233集 考英语用来睡觉,结果仍是高考状元,如今她怎么样了?

盘点今年最难的高考数学题

高考前必听的5首励志歌曲,《Dream it possible》最能鼓舞人心!

初二辍学,3次高考落榜,如今却成为最成功的音乐人之一

招办面对面 第2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0集 高考前最后一只视频,山东王老师揭秘高考的秘密

这!就是专业 第20集 长沙理工大学—数据科学专业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教授的女高音高考曲目解析课程 第1集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为你讲解女高音高考曲目

北京新闻 2019 5.9万余北京考生今日高考 语文试题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

葛军大爷怒了:高考我出了个小学数学送分题,你们跟我说不会做?

他高考作文仅得6分,总分428分,被985高校录取,却被导师拒绝!

评测今年的高考语文卷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

美术联考用纸上海考试模拟试卷纸高考统考纸 4k水粉纸素描纸 速写纸卡纸美术模拟测试试卷纸 美术考试专用纸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1集 高考结束学生有多疯狂?山东王老师疯狂吐槽

加油吧考生:2019高考咨询大直播 第43集 科学填报志愿 规划精彩人生

凤凰县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会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