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07-10-23
调查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2 状元就读学校相对分散
对比“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蔡言厚指出,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就读学校如此集中不是一种好现象。一些其他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应该有招收状元的能力。
对于专业的选择,蔡言厚认为,1977-1998年状元的专业选择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如今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报告建议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能源、环保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的基础专业。
“高考中状元不代表未来发展”
本报讯 昨天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高考状元只能反应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他还批评说,现实当中有以高考状元作为工作成效标准的倾向。教育部不提倡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提倡对高考状元予以奖励。
王旭明说,高考状元虽然有与其多年努力这样的必然因素分不开,但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第一有最后,但第一不一定是最好,最后一名也不一定是最差的。
他表示,事实证明,高考状元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优秀人才,也有的被淹没,成为平庸之辈,默默无闻,这也显示,不能以高考状元论英雄。王旭明希望学校、社会和各有关方面能科学、客观、公正地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反对这种片面的人才选拔观。
王旭明承认,现实中的确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部门还有个人存在着认为高考状元是最优秀的人才这种错误倾向。他认为,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标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人生最后阶段的判定标准。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昨天表示,其实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综合素质高、德智体全面考核后的、考试成绩最高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他,如果再让他们考一次,未必就能够考得比别人好。
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研究高考状元,他当面访谈了400多名高考状元。经过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高考侧重于素质和能力考查,这时期产生的状元不是过去的那种书呆子,“应该改变过去的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状元一定是书呆子,高分低能;一种是认为状元是神童。”王极盛说。
经过访谈王极盛发现,高考状元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是最会学习的,他们会思考,会举一反三,会动脑筋。”所以,王极盛反对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说法,“1999年以前的我不敢说,但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的分数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些状元还是多面手,到了大学“都朝气蓬勃”。
古代状元留名者不及1/10
对话人物:郭方
1977年北京文科状元,现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京报:状元称号为你带来过什么荣誉和奖励吗?
郭方:没有。高考之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状元,1997年,有媒体做高考20年的报道找到我,告诉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状元。大一以第一名成绩考上社科院研究生时,倒有媒体报道。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因为你是状元而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态度。我今年快60岁了,我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现在还是默默无闻,但我不后悔。
新京报:你研究历史,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状元多吗?
郭方:古代的状元,当时也很荣耀,但最后能留名的不到十分之一。清朝曾经出过两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最后也默默无闻,在历史上什么名也没留下。
历史上的状元大多好读书,能考状元的人都比较老实实在,因此走升官发财路线的不多。有的进了翰林院,也是从地方知县知府做起,其中不乏不愿在官场打混者,最后都辞官回家读书去了。
【报告解读:多数状元职业与专业脱节】相关文章:
[标签:状元]
高考阅卷名师给考生的高考作文密训课 第5集 高考作文审题实操方法精讲(三)
视频|2019全国高考今日开考: 语文特级教师评析上海卷高考作文
一边扔试卷一边玩摇滚?这个学校的高考减压方式,真是帅到没朋友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教授的女高音高考曲目解析课程 第9集 《赛吾里麦》演唱讲解,音乐表现一定要自然流畅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0集 高考前最后一只视频,山东王老师揭秘高考的秘密
NBA流言收割机 第6集 神预测?高考数学试题暗示猛龙勇士4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600集 高中校长演唱《记忆花园》为高考学子助力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