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17-04-26
高校需要通过“就业率”来吸引考生报考,那么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招生效果。如果想要尽可能的招到优质的生源,那么在“就业率”上做文章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高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那么,要提高就业率,不能改变毕业生总人数,就只能在“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上动刀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率自然就提高了。这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这件事却不是高校能完全控制的,因为学生能否就业与自身有很大关系,高校不能做主。
所以按道理来讲,这个“就业率”很有可能不会太稳定和太高。但这绝不是高校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出“奇招”,把这个主动权争取到自己手上。于是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被就业”成为常事
小编深有感触,在快毕业的时候,系上就开始催大家实习、找工作,随便你在外边怎么找,找什么工作,就是别待在学校。到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就会受到辅导员找去“喝咖啡”。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其实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哪有那么容易立刻找到工作,能找到实习就不错了。但到最后系上公布就业率时,却发现大家“齐刷刷”的都就业了,明明某某某还是实习生啊!这种通过滥竽充数的方式,让很多同学“被就业”,而学校的“就业率”就这样被抬高了。
2、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也叫“就业”
以普通人的思维来看,就业,就是找到工作,出入社会。但是,很多地区的教育部和高校都将“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划在了“就业”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就业率很有可能是包括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要小看了它们,这类学生其实所占的比重并不小。
3、假就业、乱就业也存在
比起前两者的“打擦边球”,谎报就业情况、乱安排就业就确实让人愤慨了。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不惜瞒报实际就业情况,甚至进行“假就业、乱就业”,前几年很轰动的某省某高校就通过这种方式给就业率“掺水”,查实后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就业来自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用人需求的“假单位”,部分学生就是和这样的单位签约。试想想,这样方式得来的“就业率”,敢信吗?
【“好就业”≠“就业好”】相关文章:
1000张学生用草稿纸考研专用免邮空白便宜薄演草演算纸白纸本书写纸批发打草a4大张实惠装18k高考数学草稿本
乾坤已定,组合解读2019高考数学全国3卷理科18题,你是黑马吗?
优秀!英语数学双满分,广西“最牛”高考状元730分刷新最高纪录
创艺第二届:2019届高考录取表彰大会暨“核桃音乐节”合影——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创艺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47集 高考志愿,令人头疼的数学系,才是专业万金油,毕业后机会多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
美术联考用纸上海考试模拟试卷纸高考统考纸 4k水粉纸素描纸 速写纸卡纸美术模拟测试试卷纸 美术考试专用纸
NBA流言收割机 第6集 神预测?高考数学试题暗示猛龙勇士4
amc传媒音乐影像 第一季 第598集 西安原创乐队走进英泰青卓 用音乐助力高考学子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1集 高考结束学生有多疯狂?山东王老师疯狂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