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资    源
  • 资    源
当前位置:查字典高考网>模拟题>一模试题>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评析

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评析

来自:查字典高考网 2016-05-06

语文试卷2016.3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 D.金箍棒的原型

材料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2分)

A.坐不住B.空欢喜C.没得耍了D.坐立不安

材料三

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①例:有能则举之

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

②例:事则不与

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

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且 乙:而 B.甲:则 乙:而

C.甲:且 乙:则 D.甲:则 乙:则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

【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① , ② ”,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 ③ , ④ ”,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 ⑤ , ⑥ ”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课程),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

B.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

C.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

D.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

20.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21.下列文中画线的词语中,加点词的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牵肠挂肚 B.慈眉善眼 C.可剖肝胆 D.血脉相通

22.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强调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3分)

23.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4.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高三学生小李非常热爱文学,语文考试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他对英语(精品课)兴趣一般,但考分却总能名列前茅。对报考大学时选择文学专业还是英语专业,小李犹豫不定。作为他的好朋友,请你为他提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②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林冲(《水浒传》) 阿Q(《呐喊•阿Q正传》) 老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③请以“花儿开了”为开头,续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②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给孙悟空增添了无穷威力。在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用它降妖除怪,扫平了重重阻碍。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有形的或无形的“金箍棒”?它是什么?它曾给你带来过怎样的经历与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一、

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B选项,原文“拉上来量绳子长度”和“测量其长度”不符。

2.【参考答案】“惊人的巧合”指的是考古出土的宋代椗子和金箍棒描写极为相像。(1分)①金箍棒长度为两丈,即约6到7米,宋代椗子长度为7.57米,长度相若;金箍棒粗细如斗,宋代椗子两头宽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斗大小相当。(1分)②出土的宋代椗子上有铁箍的锈迹,和金箍棒两头的两个金箍是相似的。(1分)③金箍棒两个金箍中间是乌铁,重量大,宋代椗子材料是铁力木,质地坚密似铁。(1分)

【思路点拨】惊人的巧合需要比对第一段和第三段关于金箍棒和宋代椗子的信息,发现相似之处。两段都提到了长度、粗细、铁箍和材质等信息。

3.【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材料一全篇讲解金箍棒原型“椗子”,故选择D。

4.【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文中提到孙悟空失去金箍棒“难免赤手空拳之忧”,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选项中孙悟空本领“全都”在金箍棒上是错误的。C选项,金箍棒到底有没有箍,作者只是是怀疑,没有下判断:“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么”。D选项,文中“通灵宝玉”和“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并不是金箍棒演变为通灵宝玉。

5.【参考答案】A

【思路点拨】A选项,一旦都是“如果有一天”的意思,作假设使用。B选项,嗒然若丧tàránruòsàng。C选项,辟邪bìxié,辟谣pìyáo。D选项,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没有误用。

6.【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猴子耍棒子。

7.【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不应该是“武器”,而应为“金箍棒”;C选项,反映的是作者对自由的思考,而不是孙悟空的。D选项,“既生瑜,何生亮”表现的是周瑜对自己才华被诸葛亮压制的愤慨,“既有棒,何有咒?”表现的是作者对个人自由和适度节制的理性思考,因此“表达了相同的情感”有误。

8.【答案示例】金箍棒的原型,材料一认为是椗子,材料二认为是“荆觚棒”,我认为材料一/二说得好。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赞同材料一。金箍棒源于“椗子”。从外形上看出土文物和文学描写极为相近;从民间传说来看,金箍棒“定海神针”和椗子功能相同;文化上因为金箍棒的定海神针原型,源于大禹治水,本质上蕴含着安定天下的能力,体现了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所以赞同材料一。

赞同材料二。金箍棒源于“荆觚棒”。读音上二者相近,可能是流传中的误写;功能上,二者都是武器,能够彰显孙悟空的本领非凡,出神入化。文化上,桃木制成的“荆觚棒”,在古代是辟邪的象征,体现了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二、

9.【参考答案】举三者授之贤者 /非为贤赐也 /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 /以德就列 /以官服事 /以劳定赏 /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人人思贤也

【思路点拨】第一句是“……者……也”的形式,表原因。第二句以后,根据常出现在句首的连词“故”(故当是时、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和对称句式(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和“以劳定赏”,②“量功”和“分禄”、“官无常贵”和“民无终贱”),可全部断开。可能的易错点在第一句的“授之”之后。正如上文所述,这里涉及对“……者……也”句式的理解,此外还涉及对授予类动词常接双宾语的敏感性。

10.

①【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有能则举之”的“举”,是“推举、任用”的意思,D项“唯才是举”与此相同。A项“一举成名”的“举”,本指“科举考中”;B项“举一反三”的“举”,意为“提出,列举”;C项“举国同庆”的“举”,是“全”的意思。

②【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事则不与”的“与”,是“给予,交付”的意思。这里所谓“与事”,其实就是上文所说“分人以事”,即把政事给予别人、交付别人。C项“欲取先与”的“与”意思相同。A项“患难与共”的“与”是“和”的意思;B项“与人为善”的“与”是“赞助”的意思;D项“与时俱进”的“与”是“和,跟”的意思。

1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不义【甲】不富,高爵【乙】无禄,需要两个连词。根据答案,前者须从“则”和“且”中选择,后者须从“则”和“而”中选择。这道题的本质是在考查①判断前后两个结构的语义关系;②具体连词的用法。

“且”作连词时,常表递进关系,此外还可表让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或并列(“四体康且直”)等关系。“则”作连词时,常表顺承、因果关系,此外还可对举以表示分句的并列等关系。“而”作连词时,可表示并列、递进、转折、顺承、修饰、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

根据语义,“不义”和“不富”应为因果关系,“不义就不富”,所以甲处不能用“且”,应当用“则”;“高爵”和“无禄”应为转折关系,“高爵但是无禄”,所以乙处不能用“则”,应当用“而”。

12.【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原文说“若贤者不至乎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左右也”,属假设。C项过于绝对。

13.【参考答案】如果奖赏不与贤者相配,处罚不能施及恶徒,那么贤者就不被勉励,为恶的人就不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能死节,君王外出流亡就不肯跟随。

【思路点拨】注意关键语词:当,与……相称,相配。劝,(被)勉励。是以,因此。倍,通“背”,背叛。死,为(君王)而死(或称为“死节)。亡:流亡。

14.【参考答案】重用贤能的人,可以使国家安定,民心凝聚,刑罚有度,国富民丰,可以使普通人明道义、尚贤能,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机会得到重用。

【思路点拨】从全文中概括,注意关键词句。第一段从反面切入,所以“得富”、“得众”、“得治”其实都是“尚贤”的作用。第二段首句还是强调国家“得治”。中间强调君王尚贤可使普通人明道义、尚贤能。最后一句“国家治”、“刑法正”、“官府实”、“万民富”,还是“尚贤”的作用。第三段第二句讲“尚贤”可以使有才干的普通人有机会得到重用。最后一段讲不任用贤人则赏罚不当,也从反面体现了“尚贤”会使 “刑法正”。将上述要点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到最终答案。

三、

15.【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B选项,“破强敌”一句主要强调谢安的从容,“颐指”指从容不迫,进退自如,并非“颐指气使”的意思,选项中后半句错误。

16.【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夜闻数声鸣鹤”一句暗含典故“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败秦军,秦军在逃亡过程中,听到风声和鹤鸣,误以为晋军的追击,于是拼命逃亡,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A选项中,鹤喻指的是隐士;B选项中,闻鹤唳而心惊形容听到鹤鸣而惊慌,与题目诗句意境相同;C选项中,黄鹤指昔日仙人的坐骑;D选项的鹤与猿一起,表现孤寂和凄凉的心境。

17.【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借用“淝水之战”这个典故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的上片主要写战争,有利的地势和出色的将士,地利与人和兼备,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分)同时劝谏统治者,不要满足于目前的战功,而要继续抵抗,以此劝谏统治者要力主抗金,凭借南宋的地理优势、抗金勇士和历史经验,一定可以击退侵略者。(2分)

【思路点拨】做此题要注意参考注释,其一:李纲为两宋之交的爱国将领,力主抗金;其二:《周雅》为赞颂战功的诗篇,并结合词中“何曾专美”一句,表现对战功的赞美但同时希望统治者不要专美于目前的功劳。

18.【参考答案】

①南阳诸葛庐; 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

19.【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A选项,作者不是对故乡产生了怀疑,而是“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B选项,作者儿时因听不懂乡音,觉得“怪腔怪调”。现在觉得“有种亲切感”与题意略有不符。C选项,看见了故乡的景致想起了祖父,又因为想起了祖父,“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正确。D选项,作者并不是随意杜撰见闻,是“说不出更多见闻,随意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样式……”。

20.【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选项出自唐朝宋之问的《渡汉江》,大意是说距离家乡越近,内心就越加恐慌,即使碰见家乡的来人,也不敢询问。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B选项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大意是说我仍然眷恋故乡的水,陪伴着行舟万里。联系前后文,并没有提到故乡的水,与文章内容不符。C选项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在感慨国家危在旦夕入飘落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如同大雨中的浮萍。与文章内容不符。D选项大意是说现在我客居异乡,看见了故乡的人,想起来往日的事情,与文章内容相符。

21.【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C、D三个选项中的加点字(肠、肚、肝胆、血脉)都是运用了比喻义来表达词义,B选项不是。

22.【参考答案】“回”是指曾经在故乡生活过,而“来”指的是第一次到故乡。“来”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和毫无感应,为下文描写对故乡的感情的转变深化埋下了伏笔。

【思路点拨】作者来到故乡,对故乡的景色毫无感应。“第一次”点出作者第一次来故乡,“毫无感应”、“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点出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体现了作者想要对故乡多些了解,才有了第二、第三部分情感的转变。

23.【参考答案】首先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宁波口音,与前文回忆童年听宁波话相照应;第二描写了老法师的外貌,和祖父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祖父的思念。回忆和思念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从最开始的空白到认同、真挚的转变。为下文作者对故乡的深刻热爱做了铺垫。

【思路点拨】本文分别描写了老法师的口音、外貌。这两点又让作者联想起了幼年对乡音的回忆和对祖父的思念。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即可。

24.【参考答案】“源头”指的是民族、故乡;“共同源头”就是相同的民族;而“共同的生命密码”则是共同的文化也就是民族文化。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共同的民族的人,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内心涌动着同样的民族情感,而这份情感让人们彼此相互联系,血脉相通。

【思路点拨】这句话呼应了上文素不相识的宁波老乡见到了家乡来人时的亲切。虽然是陌生人,但是很亲切,原因是有着共同的故乡。“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点出了这个源头是民族,血脉相通,点出了同民族的联系。

五、

25. 【思路点拨】

朝阳的微写作题目可以说毫无新意,完全抄袭了2015年北京高考真题,而去年考过的题今年是不会再考的,所以除了题目本身的分析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命题人的命题指向。

2015年北京市微写作真题如下:

从下面三个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②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

③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这次的朝阳一模的第一题“建议、劝说类”类似于高考真题的第二题。由于是“劝说”、帮助小李决定专业命运这一人生大事,所以在语言语气上一定要得体,不能太强硬,也不能太随便。而在思路上题目给的很明确。语文是成绩不好但有热爱,英语是成绩很好但兴趣不足。因此基本要围绕“成绩与兴趣”这一话题展开叙述,向长远看,这便是“现实与理想”这组关系的变体。如果想让小李要在年轻时追逐梦想,学习不爱的专业会非常痛苦,则选择文学专业。如果想让小李也要担心现实,可以将文学作为自己的爱好,则选择英语专业。选择没有对错,关键在于作者的叙述。

而这次朝阳一模的第二题类似去年高考的第一题,也是与名著有关。只是考的更扎实,没有充当字数的推荐语,而规定了人物与性格的关系。因此考生必须非常熟识人物,换句话来说,非常熟悉作品,这一点而言没有特别的技巧可言,只有熟悉作品、用典型事例勾连人物、完成作文。这道题更大的意义是提醒学生,名著阅读不是停留在粗浅的情节故事层面了,我们已经深入人物,还可能深入环境、深入历史语境、深入人物之间的关系……真正阅读名著,刻不容缓!

这次的第三题和去年高考真题的第三题像得不能再像。规定了一个开头,考生实际需要思考的是一种情境,花儿在哪里开?它可以在人们日夜梦想、远离都市喧嚣的草原上开,可以在漆黑一片、旁边有等待救援矿工的矿井里开,也可以在家中堆满了参考书的书桌旁边的花盆里开。花儿开了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哪儿开。情境决定氛围,氛围暗示主题,这句开头,给了考生无限的创作空间。只要立意新、文采不错,相信能得到不错的分数。

高考中,拼文采(写诗)、拼名著、拼实用(劝说建议)等文体都还是比较常见的。高考来临之际,重新阅读名著或许有些困难,但要做到读过的一定要清晰,否则等于白看。同时如果能进行一定的文采(主要是诗意情境)训练和实用类的训练(其实考的就是基本的与人交际的礼貌和语境),微写作不该是丢很多分的难题。

26. 【评分标准】


说明:

作文没有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

【思路点拨】

作为马上奔赴疆场高三考生,模拟题的作文,一定不能只看成一篇检验水平、看看分数的测验。测验只具有“保证下限”的功能,但不能提高上限。那么如何提高上限呢?我们要将目光放长远,看到命题人选的是什么类型的材料、材料背后暗含怎样的社会心态甚至政治导向,还要关注题目在题表背后那个带有象征意义的“核”,或是精神。

第一个题目,命题人在导语部分直接指出点出核心“工匠精神”,而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人物,在社会身份上都是高级工匠的地位。他们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反复”钻研、“精密”十分。三个人物使得工匠精神的核心阐释的比较清晰完整。考生应当马上联想到这与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与成年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相关的题目,印象最深可的莫过于2012年北京高考真题的“老计”。进而可以明确给出对这种工作精神的判断,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有考生还要将之前背的材料中如“我们不要工匠精神,要有艺术家的创造力”为由反面立意,则势必得分惨不忍睹。

为什么我们对工匠精神一定要是积极的判断?因为高考作文深深植根在社会语境当中,它是命题人对青年思想、情感的某种指引和导向,一定意义上代表主流价值观对青年的规训和要求。因此,接着主流价值去判断此类作文的立意方向,是考生务必清楚的。

接下来问题进入第二层,导语要求考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那考生如何才能不落窠臼,不陷入“工匠精神好-A工匠很好-B工匠也好-C工匠不好,需要改进-工匠精神真好!”的平淡作文的行列呢?这时考生会发现,只谈工匠精神或许是不够的,它需要另一个语词和它配对,在关系重构成论述。工匠精神可以和什么相连?这还要让我们回到作文语境。这三个工匠都已经创造出自己岗位的奇迹,如没有次品、手工胜过现代机械、没有丝毫误差……这难道不是一种创造吗?于是“工匠精神”便与某种精神上的创造联系起来,工匠精神不是让人放弃梦想,日夜操劳在流水线上,而是以这种扎实勤恳的态度工作,工匠们也能有自己的创新!进一步思考,在日夜坚守的同时,这些工匠同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抱负。于是“工匠精神”又和追求、梦想、抱负能语词联系起来。工匠不是没有追求,“工匠精神”不是卓别林电影中异化的人,而是在梦想光芒的照耀下人们主观投身其中,身体力行地坚守与实践!顺着这样的思维,“工匠精神”与坚守、“工匠精神”与学业精神、工匠精神与当下浮躁喧嚣的社会文化氛围,都可建构出合理的联系。在更普遍的语境下考量,“工匠精神”使得普通人铸造出奇迹,它和我们一直以来崇拜的“天才最大”相反,却更贴近生活、更可靠、可追寻,因而应当是我们人生前行道路上的一种旗帜与追求。在上述话题中,考生可着力选一个分析,也可层层推进,选两到三个话题递进分析。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忽略在开头对材料内部准确适当的解读。

高考中,还很可能出现这种类似资讯联播式的取材,我们一方面要关注资讯,明白国家谈论这些问题的导向。另一方面,也要时刻铭记,谈“工匠精神”不是让考生满篇谈工匠和国家工业,谈商业创新也不是让考生满篇创业素材和商业模式。高考作文,一定是考量学生的迁移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话题,在对话题内部适当的分析后,要能合理地迁移、联想,用某种精神上的类比和近似性,将材料涉及的领域与文学、历史、人生、学业等主题合理地嫁接,丰富文章的文学与思想内涵。而如何嫁接、如何联想、如何用话语去叙述其中的内在关联性,就是考生需要进行大量训练的地方。

第二个题目,对于短材料,考生应当将他作为某种隐喻(或比喻)的方式看待。无论材料讲的是谁的故事,我们都应将它讲述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主体的选择、主体的行动、外在的环境)与人生、历史、自然、文学等领域进行类比,这也是对所有作文处理一以贯之的意识。但是在谈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谈你界定的领域,要先将材料的故事讲透,再和你界定的领域进行内在关联的叙述。金箍棒是 “增添无穷威力”的“法宝”、让孙悟空“扫平阻碍”。而命题人问“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有形无形的金箍棒”,就是将你类别成孙悟空,问你生活中那些帮你扫平障碍、增添威力的法宝。其间“有形无形”也是关键,有形,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考生要寻找生活中确定的物体意象去承载你的故事;无形,便是某种无形的、精神上的关系,简直是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的翻版。然而无论有形无形,关键不是具体讲述你的“金箍棒”在哪几次时间点上保护了你,而是要点出金箍棒背后的深层内涵,它让你学会、领悟了什么得其一言而终生行之的大道理。“学好这一句话,就能过好这一生”。金箍棒背后的,应当是考生前18年的某一条成长之路。

总而言之,材料作文三点最重要,一为细读材料,寻找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三观导向;二为解读材料,而且不是为解读而解读,而是为了你接下来要叙述的感悟以及内在精神做铺垫;三是叙述深层内涵。

作文的本质是一场对话,就像和命题老师的访谈录,所以一方面要体悟深刻、感情真挚、思考有理。另一方面要考虑访谈者的要求,要听清访谈的问题,在关键节点上“加粗”、“加大字号”让对方明白“我没有不懂你的问题”,再有那么一两点让对方觉得“我想的其实还蛮真切深刻的”,分数自然不会低,而且每一场作文写下来,都是自己人生的一程总结,都是个体成长的一面镜子。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墨子说:“如今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都希望长久保持而不失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们却)不能使(国家)富足而是使(国家)贫穷,不能使(人口)众多而是使(人口)稀少,不能使(社会)安定而是使(社会)动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不能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贤良的人多,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多;贤良的人少,那么国家治理(的政绩)就少。现在王公大人的紧要事务就是使贤人增多。问:“(既然)这样,那么使贤人增多的方法是怎么做的呢?”子墨子说:“想要使自己国家中贤良的人增多,一定要让贤人富有,让他们地位尊贵,尊敬他们,赞美他们,这样做之后国家的贤人就可以得到并且增多了。”古代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是:“(人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富有,(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尊贵,(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与我)亲好,(如果)不仁义就不让(他与我)接近。”因此国家中(原本)富贵(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失去了自己(原本)所倚仗的东西(只能)行仁义之事,国家中(原本与君主)疏远的人听到这个政令,都因为君主能不回避关系疏远重用仁义之人而行仁义之事。直到边远偏僻的郊外的臣子、宫庭的戍卫人员(注,原文“庶”通“戍”)、都城中的民众、四方边境的百姓听到这个政令,都争相行仁义之事,那么国中贤人就多了。贤人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刑法公正,府库充实,百姓富足。

古时的圣贤君主治理国家,重用有德行的贤人。即使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经商的人,有能力就任用他。国中的贤人,给他很高的官位,给他丰厚的俸禄,给他很大的权力。(如果贤人的)官位不高,百姓就会不敬重(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会不信任(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会不敬畏(他)。拿(官位、俸禄、权力)这三种东西给贤人,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想要使(治理国家的)事情成功。所以在那个时代,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付出确定奖赏,衡量功劳来分予禄位。所以为官者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不会永远贫贱,人人都想要成为贤人。

现在的王公大人也想效法古人,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却(只)给贤人很高的官位,但俸禄却不随着(增加)。官位高(却)没有(相应的)俸禄,百姓就不信任(君王)了。百姓不信任,怎么能亲附他的君王呢?所以先王说:“贪于权位的,不能把政事分给别人;重视财货的,不能把俸禄分给别人。”政事的权力不交给别人,俸禄不分给别人,天下的贤人怎么会自己到王公大人的身边来呢?如果贤人不到王公大人的身边,不贤的人就在(王公大人的)身边了。王公大人使这些人得到尊位,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那么奖赏一定不会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一定不会落到恶人身上。如果奖赏不能落到贤人身上,处罚不能落到恶人身上,那么贤能的人就不会被勉励,作恶的人就不会被阻止。因此让(不贤的人)治理官府就会监守自盗,(让他)守城就会背叛,君王有难时(他)就不肯献身,(君王)外出流亡(他)就不肯跟随。所以圣贤君主用重用贤能之士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重用贤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事。

【2016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评析】相关文章:

2016浙江省温州市高考一模文科数学试卷(含答案)

2016江苏省南通市高考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2016江苏省泰州市高考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2016江苏省镇江市联考高考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2016四川内江高考一模文综试卷(含答案)

2016山东泰安高考一模理科数学试卷(含答案)

2016天津河东区高考一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2016湖北省武汉市高考一模文综

2016北京海淀高考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2016广东省深圳市高考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网友关注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

备战2010年高考生物:预习工作要做足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法巧点拨

名师给你指点迷津 如何从自己的错误中进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策略:在一轮复习中反思提升

2010高考:最受欢迎的高三纠错笔记 生物篇

2010重点中学老师指点高考生物复习

201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细胞的生命历程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之细胞代谢

新课标版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生物

高考生物复习指导:首要任务是回归课本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指导

2011年北京海淀区零模试卷全解析---生物

高考三轮复习三大环节帮你提高生物分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之细胞的生命历程

201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三理科生生物学习学习:运用九大方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之细胞的分子组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综合测试之生物与环境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将实验融于知识体系

201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变异与生物进化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遗传概率的计算方法

老师现身谈经验:我是这样爱上生物

高考生物冲刺复习:少做题多梳理查漏补缺

201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算和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归纳、总结方法体系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安排

2012年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高考生物复习:学习和复习生物的方法

网友关注视频

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送给高考的莘莘学子,祝金榜题名!

2019高考语文全国2卷小说阅读解析

广州早晨 2019 山西一高中班主任带学生骑行1800公里去上海

外国数学老师挑战中国高考题,一顿“凶猛操作”下来,被虐惨!

武汉美术高考

女儿高考作文只得5分,怎料妈妈一听作文题目,瞬间懂了

2019年高考试卷解析,数学套路不好用了

高考前必听的5首励志歌曲,《Dream it possible》最能鼓舞人心!

高中数学 107 高考如何秒杀数列

你高考成绩高吗?这道题目怎能成立?高难度奥数,能不能把你难住

【姜浩张超画室】

高中信息技术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教授的女高音高考曲目解析课程 第1集 沈阳音乐学院郎亦农为你讲解女高音高考曲目

招办面对面 第76集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爆笑班主任 第一季 第220集 高考前最后一只视频,山东王老师揭秘高考的秘密

张雪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第28集 高考志愿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很一般,建议慎重选择

招办面对面 第2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考政治一轮:《经济生活》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练习

这!就是专业 第18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最新高考数学全国2第12题视频讲解及答案

这四首励志歌曲,送给为梦起航的高考学子们,听完心潮澎湃!

这!就是专业 第31集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高考帮:招办面对面 第55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这!就是专业 第15集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专业

2019高考数学全国2卷理科第16题视频讲解及答案

体育大杂烩 第2217集 太厉害!马龙登上全国高考作文题

如何制作100万层的酥皮糕点?推算过程像数学高考题

视频|2019全国高考今日开考: 语文特级教师评析上海卷高考作文

1000张学生用草稿纸考研专用免邮空白便宜薄演草演算纸白纸本书写纸批发打草a4大张实惠装18k高考数学草稿本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